Skip to main content
Version: nightly 🚧

krpc教程

📄️ rpc追踪

用户能通过/rpcz看到最近请求的详细信息,并可以插入注释(annotation),不同于tracing system(如dapper)以全局视角看到整体系统的延时分布,rpcz更多是一个调试工具,虽然角色有所不同,但在krpc中rpcz和tracing的数据来源是一样的。当每秒请求数小于1万时,rpcz会记录所有的请求,超过1万时,rpcz会随机忽略一些请求把采样数控制在1万左右。rpcz可以淘汰时间窗口之前的数据,通过-spankeepingseconds选项设置,默认1小时。一个长期运行的例子。

📄️ atomic使用

我们都知道多核编程常用锁避免多个线程在修改同一个数据时产生race condition。当锁成为性能瓶颈时,我们又总想试着绕开它,而不可避免地接触了原子指令。但在实践中,用原子指令写出正确的代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,琢磨不透的race condition、ABA problem、memory fence很烧脑,这篇文章试图通过介绍SMP架构下的原子指令帮助大家入门。C++11正式引入了原子指令,我们就以其语法描述。

📄️ 一致性hash

一些场景希望同样的请求尽量落到一台机器上,比如访问缓存集群时,我们往往希望同一种请求能落到同一个后端上,以充分利用其上已有的缓存,不同的机器承载不同的稳定working set。而不是随机地散落到所有机器上,那样的话会迫使所有机器缓存所有的内容,最终由于存不下形成颠簸而表现糟糕。 我们都知道hash能满足这个要求,比如当有n台服务器时,输入x总是会发送到第hash(x) % n台服务器上。但当服务器变为m台时,hash(x) % n和hash(x) % m很可能都不相等,这会使得几乎所有请求的发送目的地都发生变化,如果目的地是缓存服务,所有缓存将失效,继而对原本被缓存遮挡的数据库或计算服务造成请求风暴,触发雪崩。一致性哈希是一种特殊的哈希算法,在增加服务器时,发向每个老节点的请求中只会有一部分转向新节点,从而实现平滑的迁移。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致性hash的概念。

📄️ 服务治理

随着服务规模的增大,对下游的访问流程会越来越复杂,其中往往包含多个同时发起的RPC或有复杂的层次结构。但这类代码的多线程陷阱很多,用户可能写出了bug也不自知,复现和调试也比较困难。而且实现要么只能支持同步的情况,要么得为异步重写一套。以"在多个异步RPC完成后运行一些代码"为例,它的同步实现一般是异步地发起多个RPC,然后逐个等待各自完成;它的异步实现一般是用一个带计数器的回调,每当一个RPC完成时计数器减一,直到0时调用回调。可以看到它的缺点: